百科 健康 男性 女性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健康 > 儿科 > 正文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

1.1鼻病毒(rinovirus,rv)被认为与哮喘的关系最为密切。calhoun等观察人rv感染前、感染期间及感染后1个月气道炎症反应,发现rv可促进快速的抗原诱导组胺释放,感染恢复后气道对变应原的高反应性持续4~6周〖2〗。rv有100多个血清型,因此较其它病毒更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发作。与以往认为rv主要侵犯上呼吸道不同,它在感染初期就可直接侵犯下呼吸道,因此有助于理解与ahr的直接关系。rv可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但很少真正引起气道上皮组织损伤,故免疫机制被认为是rv引起哮喘恶化的原因。rv诱导il-6、8、16、rantes、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g-csf和ige的生成。促进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加。引起气道上皮eos和t淋巴细胞浸润。与哮喘有关的免疫调节介质中,icam-1被认为起主要作用。icam-1由rv诱导,是90%以上rv赖以结合的受体,在气道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内都有表达,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rv通过核因子-κb(nf-κb)依赖性机制促进icam-1的表达,继而激活t细胞。t细胞的活化过程可为抗i-cam-1的单抗阻断。这种激活依赖于pbmc,活化程度与pbmc数量呈正相关。因此rv可能首先通过iˉcam-1与pbmc特异性结合,由pbmc处理rv抗原,再通过整合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将活化信号传递给t细胞,产生il-5和eos的趋化因子rantes,促进eos的生成和浸润。尽管icam-1放大了炎症反应,但似不能决定免疫反应的方向,因为rv引起的免疫反应中有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同时表达。rv感染一般诱导cd8+t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抑制病毒复制,但在过敏的个体,或有il-4存在的情况下,cd8+t细胞可向th2表型转化,产生大量il-4、5、10,导致eos浸润。同时ifn-γ生成减少,延缓病毒的清除。th2型细胞因子,主要是il-13的存在,又将大大促进icam-1在上皮的表达。因此,rv感染在正常人往往是自限的,而在哮喘患者则倾向发生th2免疫,引起ahr或哮喘发生。此外,rv还能潜在刺激上皮细胞产生前炎性趋化物质和细胞因子,如激肽。激活胆碱和非胆碱能神经,增加上皮源性的no的合成。在吸入抗原后发生的晚期过敏反应具有慢性哮喘的许多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模型。晚期哮喘反应(lar)表现为气道炎症、ahr和持久的气流受阻。rv感染在促进早期反应的同时也可引起lar。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提示实验动物组胺产生增加,下呼吸道eos增加。此外,rv感染虽主要造成具有特应性体质的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哮喘发作,但在正常人也可引起超过两周ahr和pef下降,气道上皮t淋巴细胞和eos浸润,且rv感染后3周仍可在呼吸道内检出病毒。

1.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50%以上婴幼儿的细支气管炎。rsv感染引起的哮喘与哮喘类似,但仅有一个血清型,因此症状大多随幼儿年龄的增长、抗病毒免疫力的增强而逐渐减轻或消失。然而,总的来说,rsv感染可使发生哮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约有1/3的病例将发展为儿童哮喘。血浆rsv特异性ige、eos的水平与发展成哮喘的可能性呈正相关。镜下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气道上皮受损、纤毛细胞缺失、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气道壁水肿和粘液栓塞。这些因素导致过敏原进入粘膜下层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趋化性,降低了支气管壁β受体的功能,增加了气道胆碱能神经的敏感性。rsv反复感染在正常小鼠中可导致持续性气道炎症、eos浸润、ahr和气道重塑。甚至rsv初次接种即可出现ahr。人类rsv感染同样可引起明确的th2型免疫反应,包括过敏,ige、il-4、il-5、il-12增多、ifn-γ减少和eos浸润。这种免疫反应可能是病毒表现的糖蛋白作用于cd8+t细胞引起的。cd4+t细胞是抗病毒因子的重要来源,具有极化分泌的特征。病毒感染时cd4+t细胞除产生干扰素外,可发生表型转变导致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及eos增多。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内容
哮喘 过敏 感染 更多>>
为您推荐
益优网首页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桂ICP备2020006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