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胸痛,甚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素问》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其病因病机责之于“本虚标实”,本虚者,因年迈体衰,秉赋不足,情志所伤,劳逸失调引起心之阴阳气血不足。虽病位在心,但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其发生与肝有密切关系。因为心与肝不仅在经络上相互衔接,在五脏间也相互关联:肝主疏泄,肝疏泄有序,则心平气和。反之则气郁血滞,心络痹阻引发胸痹。肝藏血与心主血脉功能相辅相成。肝藏血功能失常,心血亦损,血脉瘀阻引发胸痹。从五行关系传变看,肝病及心,即母病及子。心病及肝,即子病及母。可初步认为,“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标实者,情志刺激,肝气不舒。膏粱厚味,酿生痰浊,痰浊亦可阻于脉中,妨碍血液运行,并可郁阻气机,使瘀血、气滞进一步恶化,而气滞可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进一步加重痰浊、瘀血。气滞,血瘀、痰阻、寒凝阻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其中情志失调居首,根据临床常见心肝气郁、易伤七情这一病理特点,从心肝论治冠心病,认为肝郁血瘀,痹阻心脉是关键病机所在。故治疗以理气活血立法,宣痹通阳,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袁某某,女,56岁,汉族,已婚,退休。于2004年8月5日初诊。
主诉: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两年,近一周加重。患者于两年前因心前区疼痛,心悸,胸闷,入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一个月治疗好转出院。近一周来因家庭琐事生气后疾病复发,证见胸闷、气短、心前痛、连及两胁胀闷疼痛,心烦易怒、善太息、目胀、口苦、腹胀、便干两日一行,察其舌暗红,苔白少,诊其脉弦滑。检阅心电图报告为:st段改变,提示心肌缺血。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此患者发病因情志而诱发,且平时又常兼有心烦急躁、喜太息等肝郁气滞之象,病人又为女性,肝病及心,肝气不疏。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血行失畅,脉络不通,而致气血瘀滞,心脉痹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故此病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所致,法当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处方:
黄芪30g,当归15g,生地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赤芍20g,川芎15g,桔梗10g,柴胡10g,牛膝20g,川楝子10g,郁金10g,甘草10g,7剂,日三次,水煎服。
嘱其注意休息,不从事激烈体力活动,饮食以清淡为主。
复诊:服上方后心前痛、胸闷、气短均减轻,便干好转,略有腹胀、少寐。察其舌淡暗,苔白,诊其脉弦。此乃气血得以正常运行,仍见气滞之象。故前方去郁金,加佛手10g,生龙骨30g。嘱其注重调节情绪,不可过于激动悲伤,余嘱同前。
三诊:心前痛未作,诸症基本消失。
体会
心主血脉,脉为血养,血循脉道,循环全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气滞使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发此病。此患者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并伴有心烦胁胀等肝经症状,可知其为肝郁气滞血瘀。故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治疗。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方。本方以气血生化与脏腑经络的机能关系作为立法依据,不仅行血分之瘀滞,又善于解气分之郁结。是治疗气血同病的方剂。方中集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两方,一行血分之瘀,一解气分之郁,寓行气于活血之中。方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络。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生地凉血滋阴。枳实行气破滞,泄浊降逆,消痰除痞。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以达到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目的。甘草缓急,通血脉而调和诸药。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取其益气升阳之功,以恢复心气,并益脾气以利水湿。加入川楝子疏肝理气。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共增其行气解郁之力。综观全方,合而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气血调和,气畅血行,心痛自除。二诊时患者服上方后气血得以正常运行,但仍可见气滞之象,故去郁金改为佛手,防其行气活血泄热伤阴之弊,以佛手行气宽中。加生龙骨取其重镇安神之功以改善其睡眠。现代医学也证实该方具有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脂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对机体抗缺氧和抗心室纤颤作用。故此方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