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突出于粘膜面、呈球形或卵圆形根部有蒂的肿块称为息肉(polyp)。大肠息肉是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物,其中有的属于粘膜的增生性改变(如增生性息肉),有的属于腺瘤(如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息肉)。后一类与大肠恶变的关系密切,有重要意义。
1.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polyp)此种息肉从组织学结构实系腺瘤,故又称息肉状腺瘤(polypoidadenoma),较为常见。其中大约有75%发生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息肉直径一般在2cm以内,大多有蒂,状如草莓,色红,易出血。广基无蒂者体积较大。组织学上可见由增生的肠粘膜腺体组成。上皮细胞一般分化良好,偶见细胞有异型性。但增生的腺上皮细胞并不侵入粘膜肌层。此型发生恶变变者并不多见。
2.乳头状腺瘤(papillaryadenoma)亦称绒毛状腺瘤(villousadenoma),少见,常单发,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基底部宽,无蒂或有极短的蒂。体积一般比腺瘤样息肉大。乳头状或绒毛状突起的表面由一层或多层柱状上皮被覆,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此型腺瘤的恶变变率高于腺瘤样息肉。
肛肠说,儿童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且通常报道为单发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近端息肉多发性息肉的
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和家族性腺
据临床医学统计显示,息肉是大肠癌的危险因子,有可能在10至15年转变成癌症,尤其患有家族性大肠息肉症
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
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它临床表现通常为⑴大便性质的改变
那直肠息肉是怎样形成的呢?病因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腺瘤样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
结肠的慢性炎症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刺激大肠黏膜而引起增生,若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慢性炎症,可降低大
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
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最
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
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创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桂ICP备2020006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