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均有分布,在郊外很容易见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经搓揉有清香,采叶干燥后即为生艾叶,加醋炒成炭即为艾叶炭,生艾叶碾压成绒后再包卷成条即为艾条。艾叶可以内服可以外用,是一种常见中药,在中国中草药史上充当着格外重要的角色。
《诗经、王风、采葛》有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艾者便是我们所说的艾蒿,人们采集时主要采用艾蒿的叶子,我们称之为艾叶。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以医药用途为主。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面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
明朝李言闻、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称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代,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十分重视的,《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钩元》、《本草求真》、《植物名实图考》等大多本草著作均收载艾叶,但在描述的内容上并无多大创新,多是继承前人论述。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也用于灸法治疗多种疾病,还被用于治疗腰痛。
中医药养生渐呈热潮之时,人们对艾叶的热情也一直攀升,艾叶针灸、艾叶spa、烟熏、外洗等等方法被逐渐应用,艾叶成为人们用来减肥、美容、保健、杀菌的炙手可热的药品,艾叶也以多种形式被研发出来推向市场,艾条、艾叶、艾绒等形式被推向市场,更为简单便捷的使用艾叶便成为当今一大需求。
六神艾叶除菌香皂,是使用六神特殊提取的艾叶精油加上六神特有天然植物萃炼而成的六神原液调制而成,中医药除菌更为放心,有选择性的杀菌,用最为自然的方式呵护肌肤。它将艾叶选择性杀菌的特质得到充分发挥,驱除有害细菌,保留有益细菌,既能保持皮肤的清洁,也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健康运行,让艾叶更进一步的走近人们生活中,艾叶本身的芬芳清香,以及香皂易冲洗的特点,轻松使用之后还能手留余香。
现今,六神担起了传承艾叶医药价值的重任。六神品牌一直贯彻以中医药配方为本的方针,并不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将古之药方和现代技术完美融合,为国人提供品质可靠的洗化用品。六神艾叶除菌香皂是六神企业文化价值的充分体现,也是发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民族产业的品牌之路。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