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紫癜又称乌青斑综合征。这是一种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紫癜,多见于女性,其临床特点是自发性下肢和臀部出现瘀点或瘀斑,上肢少见,不发生于躯干部。当月经期时,紫癜可加剧,不予治疗紫癜亦可自行消退。其束臂试验阳性,其他止血功能均正常。内脏和其他部位不发生出血。本病常在一个家庭内出现多例。主要见于女性,男性少见。因为本病有性别倾向性,并主要在月经期前出现,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另外,也有人提出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本病的机制之一。
本病以出血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发斑,热炽也”。至于发病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对发病部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
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00068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