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健康 男性 女性
网站地图,快速导航:×
×
首页 健康 > 老人保健 > 正文

建立社会机制干预老人犯罪

建立社会机制干预老人犯罪

老年群体犯罪,是近年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年人感觉与社会脱节、孤单是导致其犯罪激增的原因之一、关注老年群体犯罪,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因老龄化引起的系列问题的再度关注。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出生增长率、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构成当前中国面临的四大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老化速度逐步加快,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到7、69%,2007年上升到8、1%,预计2040年左右形成老龄人口高峰,65岁以上老年人达3、2亿人,比重超过22%。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65岁以上的老者。

中国社会,正因老龄化的迅速到来面临不小的挑战。

宏观而言,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和绝对数增长快,以及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等原因,使中国社会步入“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健全情况下,必将导致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以及研究老龄化对策的巨大空白。

微观层面上,步入老龄阶段的个体,从昔日家庭主力旁落到社会的边缘,并且不时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压力。由于保障体系不健全,因退休、病痛等原因导致的“老来贫困”。个别老龄人因再婚等因素,导致传统道德观念下的老年伦理冲突。儿女不孝顺,儿女外出打工导致的“空巢老人”等等,都给这个特殊群众带来种种心理落差,使之深感孤单、社会隔离和贫困,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老年群体犯罪,不单纯是个体行为,更要分析其社会深层析原因。一段时间以来,老年群体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缺乏亲情呵护,疾病缠身时饱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缺乏社会认同感,导致不少老年群体提早步入老年恐慌症。正如报道所说,纵火自焚者是因与再婚妻子性格不和,并且遭受儿媳妇虐待之后才心起报复,而勒死妻子的吴某,难道也仅仅为解一时之气吗?可以想象,二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前者首先面临的,是传统道德观念与选择再婚幸福带来的种种不解引发的心理煎熬,而后者,也许面临的,是赡养比自己更加年迈老人带来的经济压力、赡养义务,以及自己同样身处“空巢”地位的焦虑。而这种压力未经疏导,无法发泄的时候,便会以极端的方式给予回馈,进而引发“不畏罪,只畏生”的种种悲剧。

事实上,中国面临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加之尚不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老年犯罪具有特殊的中国国情。虽然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生活保障等基本保障体系的建立,但同为重要的,是社会老年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建立老年心理疏导机制,需要“民政社会”的确立。政府不仅要为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需要增强老年群体的自我认知,给予老年群体心理支持,以此帮助老年群体处理自身所处的艰难境地,尽量避免老年犯罪的发生。欣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老年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通过开通服务热线、建立心理疏导室、建立青年志愿结对小组等形式,给予老年群体心理的安慰,虽然这一步尚未给予农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足够的重视。

人们常说,“千金难买老来乐”。

相关内容
老人 老年人 压力 更多>>
为您推荐
益优网首页

© Copyright 2011 益优网
桂ICP备2020006802号-1